浅谈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刑事风险——挣的辛苦钱,冒的坐牢险!

2021-08-05

又到一年求职季,特别是刚刚踏出象牙塔的毕业生们总是怀揣着对未来工作、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发展事业的无穷斗志进入社会,然而他们即将面对的不仅“求职难”的压力,求职背后存在的诸多陷阱也让毕业生的处境雪上加霜。笔者最近半年来办理了多起刑事案件,被告人皆为毕业不久的90后,共同点都是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金钱的诱惑下放松了警惕,最终被他人利用成为了犯罪工具,进而触犯刑法身陷囹圄。作为一名律师,我认为应当将自己的所见所得与公众分享和探讨,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懵懂少年被不法分子引诱、利用,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律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将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来讲述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刑事法律风险。
案例一:
林某(男),1996年生,大专文化,毕业后应聘了某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没多久公司倒闭之后,为继续谋生,他便在他人的高额薪资诱惑下跟随原公司的领导和其他同事一起远赴境外从事互联网工作,并在新老板的哄骗和诱导下,自我欺骗、松懈,从一般的网络后台服务人员逐步沦为境外赌博网站的软件开发人员。
林某曾经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过质疑,但他最终未能抵住金钱的诱惑,无知地认为在国外从事网络赌博活动是合法的,国内警方无权过问。而且有一群同事和老板都在,别人都不怕自己也不应该太杞人忧天。
直至2020年被上海市公安局的民警抓捕归案,林某才意识到他的事情跟老板说的不一样。最终,林某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案例二:
李某(女),1997年生,大专文化,毕业后通过BOSS直聘平台、经过正规面试流程被招进某教育咨询公司,从事业务员工作。该公司宣称主要业务为股权销售,安排业务员根据公司提供的客户信息,有针对性地添加35岁以上的男性为微信好友,并按照公司提供和培训的话术和“微营销流程”与客户交流,在获取客户信任后,安排公关进行见面,销售股权,业务员根据最终股权交易价进行提成。直至警察来公司抓人,李某才得知股权为公司虚构,自己已经涉嫌诈骗。最终,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期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李某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思想表现可以说是彻底的法盲,公司明确教唆他们利用话术与别人交谈,这样的行为模式明显违背生活常识,但依然没有引起她的警惕和重视,她仍以一个小业务员的姿态自居,结果可想而知。
案例三:
康某(男),1995年生,从学校毕业后通过网络招聘信息成功应聘到某商贸公司担任网络运维员一职,工作任务为根据公司提供的客户资源,对具有交易可能的外国客户进行初步筛选,并将筛选出来的客户打包发送给公司的其他销售人员,由他们进行下一步的接触、销售产品。康某在职期间每月只拿基本工资,没有相应分红和提成,如今被警察抓获,面临“诈骗罪”的起诉。
工作期间,康某也曾察觉过公司的销售模式不对劲,但他却天真乐观地以为自己只是从事前期筛选工作,不涉及核心业务,应该不会涉及违法犯罪,然而却“泥足深陷”。
类似上述三个公司的公司不在少数,它们在对外包装上都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迷惑性,让自己显得“正规”。比如具有相应的营业执照、租用写字楼、设置正经的招聘流程、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且包装自己为金融服务、网络科技等“高端白领”行业,提供较高的待遇标准等。求职者在应聘时或者工作初期很难察觉工作存在的内部法律风险。作为求职者的毕业生,往往年纪较轻,初入社会,并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又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风险意识。另外,亟待在短时间完成社会身份转变的压力与寻找到合适工作的急切迫使他们在应聘上岗后兴奋激动,被“浮云遮望眼”,从而忽视了对公司更深一步的考察和更长时间的观望。即使在正式工作的一段时间后,能隐隐察觉出公司的不对劲,产生怀疑的念头,却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趋同性、自身的盲从性以及领导对工作风险的保证与洗脑,又打消内心的疑虑、心存侥幸,不重视自己的直觉也不深究工作的内在风险,最终由“打工人”沦为“被告人”,完成另一种形式上的社会身份转变。
在求职之时,毕业生千万要擦亮眼睛,小心被“犯罪”。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可能能在较大程度上能规避“被犯罪”风险。
1.入职前仔细审查、核验公司的资格与资质。比如查询核实公司的营业执照,相关企业信息。若公司销售特殊商品、经营特殊业务或服务,务必提前查询公司是否具有相对应、真实存在并合格的产品、是否具有国家规定的其他相应证件。注意防范在工作和培训中传授规避法律方法、统一营销模式的公司。
2.保持警惕,培养风险意识。找工作不要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工作。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一些工作难度低、业务模式简单却能牟取暴利的公司,一定要保持警惕、自省该项工作、业务是否具有法律风险。重视自己的内心直觉,当察觉到不对劲的苗头时,不要忽视内心的自我警示,仔细求证,及时抽身,主动检举,切勿心存侥幸。
3.善于利用网络工具和资源。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面毕



 
周昱灼 实习律师
 
■ 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
■ 专业领域:刑事诉讼、劳动纠纷等法律业务。
 

蜀ICP备19037334号-1